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有鼻间鳞,无颊鳞,背鳞通体
15行,头背面有黑色倒“V”字形纹3条。
描述依据标本 福建崇安、建阳、邵武8
雄5雌。
形态描述一般全长约500 mm,最大全
长雄性(660+115) mm,雌性(420+65)mm。背
面黄褐色或棕褐色,有黑色纵纹4条,黑色波
浪状横纹7-8+2-3条;头上有黑色倒“V”字
形纹3条;腹面黄白色,其中央呈粉红色;腹
鳞两旁有黑色小方斑。吻鳞大,由头背可以看
到一部分;鼻间鳞倾斜,宽远超于长,其鳞沟
比前额鳞沟短;前额鳞宽超于长,其外缘包向
头侧与第2上唇鳞相接;额鳞六角形,长稍超
于宽,长度超过其与吻端的距离,唯短于顶鳞;颊鳞缺,眶前鳞1;眶后鳞2(少数1);颞鳞2+2(少数1);上唇鳞6,2-2-2式;下唇鳞6,前3对切前颔片。背鳞光滑,通体15行;腹鳞164-182;肛鳞二分;尾下鳞32-40对。
文献记载:Pope (1935)记载福建崇安9号标本;上唇鳞6, 2-2-2式;腹鳞雄性170-172,雌性172-182;尾下鳞雄性36-40,雌性27-34对。
15行,头背面有黑色倒“V”字形纹3条。
描述依据标本 福建崇安、建阳、邵武8
雄5雌。
形态描述一般全长约500 mm,最大全
长雄性(660+115) mm,雌性(420+65)mm。背
面黄褐色或棕褐色,有黑色纵纹4条,黑色波
浪状横纹7-8+2-3条;头上有黑色倒“V”字
形纹3条;腹面黄白色,其中央呈粉红色;腹
鳞两旁有黑色小方斑。吻鳞大,由头背可以看
到一部分;鼻间鳞倾斜,宽远超于长,其鳞沟
比前额鳞沟短;前额鳞宽超于长,其外缘包向
头侧与第2上唇鳞相接;额鳞六角形,长稍超
于宽,长度超过其与吻端的距离,唯短于顶鳞;颊鳞缺,眶前鳞1;眶后鳞2(少数1);颞鳞2+2(少数1);上唇鳞6,2-2-2式;下唇鳞6,前3对切前颔片。背鳞光滑,通体15行;腹鳞164-182;肛鳞二分;尾下鳞32-40对。
文献记载:Pope (1935)记载福建崇安9号标本;上唇鳞6, 2-2-2式;腹鳞雄性170-172,雌性172-182;尾下鳞雄性36-40,雌性27-34对。
生物学
生活于有森林的高山(福建北部山区海拔740-1200 m)。
国内分布
我国华南及华中区的稀有蛇种。分布于浙江、福建(邵武、建阳、崇安)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。
分类讨论
过去认为饰纹小头蛇Oligodon ornatus Van Denburgh和黄腹红宝蛇Oligodon ornatus musyi(Roux)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台湾标本鼻鳞不分裂,腹鳞161,上唇鳞7(若不计入口缘的第六上唇鳞,上唇鳞应为6),而福建标本鼻鳞分裂,腹鳞172,上唇鳞6,故将后者订为饰纹小头蛇的亚种O.ornatus musyi。根据采自福建的饰纹小头蛇标本13号,其鼻鳞或者仅一侧分裂,或者仅一侧的下半分裂,或者两侧的下半均分裂; 腹鳞数164-82,上唇鳞6,这些特征均与台湾省标本[牧茂市郎(1931)记台湾11号
标本腹鳞数15-73],并无明显区别。因此,亚种并不成立。
标本腹鳞数15-73],并无明显区别。因此,亚种并不成立。